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000字。
  上海市高三语文质量测试(B)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6分)
  ①新时期散文出现了“文化散文”之谓,这种说法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台湾地区作家柏杨、李敖他们的写法虽不像余秋雨散文那么文气典雅,但从取材、意旨、内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现象来看,他们的散文与杂文其实都是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②文化散文所写的对象突出了社会的人事物现象和自然景观。如王西兰的《大唐蒲东》描述了蒲州文化的多个方面:有与唐朝一起辉煌的蒲州古城,有唐代经典传奇《莺莺传》的诞生地普救寺,有晚唐衰落的象征王官谷等等。这些都是蒲州文化高于大唐文化的代表。
  ③文化散文的“文化”,决不仅仅在取材方面走了“文化旅程”,写了浸润着文化韵味的寺庙楼阁、秋水长天,或文化名人的风流诗文、轶事趣闻;其背后应当体现有作者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观念。这中间就有保守与变革;陈腐与新生、愚昧与智慧、小器与大气的差异。
  ④《大唐蒲东》写蒲州古域时,将它定位在李唐王朝起跑与终点的战略中间站,讲述了李渊和李世民与蒲州古城的解不开、割不断的情感,阐发了蒲州古城在战略上对于李唐王朝的重要性。这就决定了蒲州文化在整个大唐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因此,才有了之后不断出现的国家顶尖级别的文化景观,古城的价值也就在这种解剖与开掘中显现了出来。这些无不说明文化散文能够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挖掘文化的本质。
  ⑤一部文化散文,在行文风格、叙述语言、描写手段、文史知识的运用等多方面,都要富有文化韵味。它是整部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环节。
  ⑥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其灵魂是什么呢?“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强调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秦砖汉瓦固然易于扬起文化的古老烟尘,唐朝的风、宋代的雨固然易于激发人们的问候情怀,但审美主体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宽阔的文化视野,以投注和激活“安睡”的文化、以连接和穿透古今的文化,那读者还真不如到历史博物馆去看看那些发绿的文物历史。
  ⑦其实,建国以来我们写文化历史、文化陈迹的作品不少,反映现实文化景观的作品也比比皆是,但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有明显的“文化”意味?原因恐怕在于:在文化大一统的封闭环境中,文化观念被模式化了,于是作品很难有文化穿透力,有独特的文化思考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要谈到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还是有不少作家作品是值得推崇的。比如被称为“人生大书”的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而《丑陋的中国人》、《传统下的独白》等更是以极为强烈的文化意识来集中反思和解剖中国传统文化,或许由于它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激愤批判,往往就被认为只是社会杂文,这其实是片面看法。事实上,它们既是社会杂文,同时也是文化意味很浓的“文化杂文”,或者说就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文化散文”。
  ⑧八十年代中期,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引起争论时,公刘发表了《丑陋的风波》一文,其间有些看法是令人深思的。公刘以此来批评我们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只是一味盲目乐观、一味歌功颂德的肤浅散文,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以为,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多少也与这种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制约有关。李敖的文化杂文,我们总觉有点“危言耸听”,但又不能不佩服其深刻。这种“危言”,行文还是比较稳重的余秋雨大约难以写出。我绝不是赞成大家都来“危言耸听”,但我们是不是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独特的思考了呢?
  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的革故鼎新,主要是“文化精英”们所为,其显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态度,和士俗文化意识存在明显不同。整体而言,文化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开创了新天地,给读者提供了新的认知、新的视野和新的审美感受。
  1.从上文看,“文化散文”说法的形成与                  的作品直接相关。(填入人名)(1分)
  2.第⑥段中的“安睡”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3.以下对第⑥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秦砖汉瓦是古老文化的遗存,唐朝的风、宋代的雨能激发人们的思古之幽情,这些都远胜于去历史博物馆看发绿的器物生锈的历史。
  B.散文读者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宽阔的文化视野,还不如到历史博物馆去看看古老的历史。
  C.文化散文的作者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宽阔的文化视野,他的作品就没有文化的阅读价值。
  D.无论设秦砖汉瓦,还是唐朝的风、宋代的雨,都能激发人们的思古之幽情,但到历史博物馆去直接接触古老的历史显得更有意义。
  4.第⑨段加点词“革故鼎新”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5.下列能说明“我们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独特的思考”这一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王西兰的《大唐蒲东》  B.巴金的《随想录》  C.公刘的《丑陋的风波》
  D.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       E.李敖的文化杂文
  6.文中第③、⑥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是否重复?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4分)
  
  
  
  7.若《中国散文大词典》要收录“文化散文”这一词条,请根据上文内容,用一句话对“文化散文”加以释义。(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5题。(22分)
  尊敬哲学(张晓华)                                                 
  ①1965年,荷兰计算机科学家迪杰斯拉为了说明进程死锁的问题,打了个比方:假设有五个哲学家围坐在一张圆桌边。除了思考就是吃饭。然而每个人面前仅有一根筷子,必须从左邻右舍借一根。如果五个人同时要拿筷子吃饭,则会产生“死锁”——互相等待状态,哲学家便可能被饿死。这个例子太形象了,当时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在笑声中完成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