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70个字。
  《鱼我所欲也》综合复习
  第一段: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是人所共有的美德。
  原文 词语 译文 分析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2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同时得到。 (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3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了全篇的大意。
  4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5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因此,为了义可以不为苟得也,为了反对不义可以患有所不辟。这是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证明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比生命更宝贵的是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是不义。
  6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使:假如,假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接着从反面论正,说明人之所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7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坏事,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 
  8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9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10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不仅。勿丧:不丢掉。耳:罢了。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的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