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300字。既有学习导引,更有实战练习,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参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导学“专题一”
(215621)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陈玉驹
电子信箱:cyj986404@sina.
专题一 珍爱生命
(一)精神支柱
学习目标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将人性之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这样,人生才会更有价值,生活才会更加精彩,生命才能实现永恒。
1.体会精神支柱对于一个生命的重要意义。
2.通过研习文本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细腻的心理描写。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
知识要点
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曾说“人生困境不可根除,这样的认识才算得上勇敢,这勇敢使人有了一种智慧,即不再寄希望于命运的全面优待,而是倚重了人间的爱愿。”我与地坛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沉重生命话题负压下的心灵震撼与解读后的冷静思索。第一、二部分分别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感恩”,“理性”和“感性”的界限似乎十分明显,那就是:正视生命的本体存在,正视生命的母体存在。两部分的语言“味道”泾渭分明,特色各异,情感的深刻和深沉表现得恰到好处。
欧·亨利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小说,阅读时可着重思考如下几个问题: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是哪个人物?全文以什么来贯穿始终?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身上闪烁着怎样的人性光芒?
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坍圮(pǐ) 亘(gèn)古 恪(kè)守 蝉蜕(tuì)
B.熨(yùn)帖 数(shǔ)落 教诲(huǐ) 阴(yīn)凉
C.猝(cuì)然 焦灼(zhuó) 隽(jùn)永 剥(bō)蚀
D.倔(juè)强 车辙(zhé) 荒僻(pì) 狼藉(jí)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B.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漫不经意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C.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D.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B.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辨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大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心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C.交通台日前播报说,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D.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4.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想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色彩信息的色彩;(1)_______________----。……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荡漾,(2)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