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新教材文学阅读纵横谈

崔国平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高中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一项,提出“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等要求。而根据此新大纲编写修订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则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份量。文学作品的比例占据60%以上。
 这种新情况的出现,要求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中学语文学科中文学教育的意义、阅读教学及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加以思考和研究,从而使实际的文学阅读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一、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是一个历来重视文学教化的国度。《论语》中多次提到阅读《诗经》的作用:“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甚至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上一世纪初,不少文化名人、学术大师都意识到文学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众关系》中说“欲新一国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王国维在《教育杂感》中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蔡元培也曾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绘画、文学里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首歌,看了一幅画,一件雕刻,或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要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诚然,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进步文化的精华,能够使学生理解感知汉语言文学的优美与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以全人类的优秀精神熔铸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文学作品中那激动人心的事件,崇高纯真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纯洁灵魂。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利于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具体地说,其意义和作用有如下四项。
1、开发语言能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