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途径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田永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定要实施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同样如此。要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被动局面,要彻底医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难以提高”这一顽症,就必须积极实施创新教育。这是形势的必然,这是时代的召唤。
一、教育观的转变
教育观在语文宏观上表现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价值判断,表现为对学生学习反馈的肯定与否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所以,教师如果不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
首先,教师必须从旧的教学观念中挣脱出来,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亦即开发个体自身潜能、提高个体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关键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走出“讲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观的误区。讲授式的特点就是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应试式的特点就是认为语文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好分数。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熟练掌握成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成了同其它学科一样的技能操作训练课,语文能力因其不可捉摸、短期难以见效便成为山坡上无人看管的羊群,任其“自由”发展。这样的教学观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效率自然很低,更谈不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而且也扼杀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的创造力。同样的课本、教师、教室,教师看的是同样的教学参考书,学生上课是同样的讲授,这种现状目前尚无法改变。但因此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考试时必须制造出一个同样的答案来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就抹杀了语文学习中学生作为“人”这样一种高级生命的个性差异,忽视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的特点。要适应创新教育的时代需要,教师就必须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要从语言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人文性的开掘、审美想象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力。
第二,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观。
创新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新型教育观。而语文创新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进行培训,而且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工具学科,还肩负着学生基本创造力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要通过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情趣和人格魅力。
语文创新教育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树立与新的教学理念相适应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传统教学立足于教师单方面的输出作用,而忽视输出后学生的反馈作用,纯粹是教师的独脚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中心论”: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不教学生“会学”知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