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10字。
《故乡》教案
授课人:刘国荣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 ,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