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思维是语言训练的要求。虽然思维训练也是其他学科承担的任务,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别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是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语言和思维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人的思维要借助语言进行,没有语言,思想就无法表达;只要进行思考,就有语言参与。同时语言的存在有赖于思维。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停止了,其语言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
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课文或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语言的统一体。一篇课文是由字、词、句、段组织起来的。字、词、句、段、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要掌握这个内在的联系,既要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分析去理解,同时还要通过对逻辑关系的分析去理解,这就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进行了思维训练,从而把发展学生的语言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
逻辑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掌握比较完善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推理能力是随着学生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新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触龙说赵太后》两篇课文的教学除了须落实常用的文言词句,把握文章内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外,还应重视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学习并须悟其讽谏及游说语言的逻辑力量。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之所以讽谏能成功,除了有一明君善听的耳朵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邹忌有较高明的讽谏艺术,究其实质是运用了类比推理,以邹忌受蒙蔽来推断王之蔽甚矣。以家事来谈国事,娓娓道来,使齐王觉得“善”。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其它属性可能相同的推理。就本文来说,其推理过程如下
这一推理的结论是可靠的,确实如此。下文“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情况可作印证。
邹忌并未单刀直入,而是委婉而讽,向齐王提意见,先讲自己与徐公比美及感悟,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也正因为运用了这种推理方式,使讽谏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古文观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作如下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既指出了其讽谏艺术,也说明了思维特点,甚是精当。
在教学中穿插类比推理,并予以点拨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至少可以学到思维方式,充分认识到“为什么语言具有力量,是因为其逻辑性强”这个道理。
类比推理是论证说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发现或发明的重要方法。奥地利医生盎布鲁格 (1722—1809)发明“听诊”过程中就运用了类比推理。
一次,他的一个病人死了,他发现死者胸腔里充满了浓液。他想,为什么在他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