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浅谈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
乐成六中 王品丹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从新课程到新教学大纲到新教材,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就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重视。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语文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使学生的精神受到熏染陶冶,从而净化灵魂,充实内心世界,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但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受到了冷遇。“文化大革命”时,人们天天讲思想斗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重视了“双基”的落实,却无视语文学科的特点,忽视了情感教育,到头来,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无从谈起。现在,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已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自身规律越来越显示出力量。
(一)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
中学各学科都兼有美育的任务,但是,语文学科审美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⒈ 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个体在发展中,其审美能力与认识能力、思想水平同步发展。首先,语文教学的美学教育必须与思想品德教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加强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的先哲,常常把美与善等同。如西方美学家康德就认为:“美是道德上美的象征。”《尚书》说“恶”即“貌丑”,这就说明了美、善统一,美善“同义”,与丑、恶“反义”而对立相存在。可见,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美德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很显然,道德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有不少生动的课文:如《活板》、《中国石拱桥》、《海燕》等。
其次,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的协调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培养审美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致性上。审美教育即艺术教育,一般以生动形象来反映世界,并以这为教育手段促使人进一步认识世界。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是“寓教于乐”,所以容易被人们接受。它侧重于培养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而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则有益于抽象思维,理论思维的发展。从人类思维的发生系统来说,抽象思维、理论思维正是在形象思维审美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而发展了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反过来又推动着形象思维、审美能力的发展,两者互为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