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横溪中学  卜玲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也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并且使这些内容得以保存和发展。审美的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组成的感受体验系统。这样的心理结构,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行性。因此,语文教学据此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
1、创设情景 感知体验
审美的对象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语文课的内容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学生可以调动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平常说的“真情实感”,必须要先有“实感”,才能有“真情”。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说通过感受,激发人的情感。感知能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学生需调动所有感官“目视、口诵、耳听、心惟”,进行综合的心理体验,形成立体交叉思维,使其从多方面感知作品。例如,如教授《黄河颂》时,可先播放录相片《黄河颂》。音乐时而悠扬宛转,即而呜咽悲泣,随即又铿锵高昂,感撼人心;同时配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得磅礴气势以及船工奋力划桨,力挽狂澜的人画面。在这一气氛没置下,学生立刻进入了诗歌所再现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旨。教授《春》时,则展示二幅挂图“春草图”,“春花图”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面有一下与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后启发他们去用想象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图画的美,再现美,在美好的享受中去理解课文。
2、精心设计 激发想象
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如在讲授《大明湖》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语:在大自然中,山水常不可分,在艺术作品中,山与水也常为伴,山无水则太贫瘠,山无水则过柔媚。试想一下身边的景物是否如此?文中大明湖的特点是“澄净”,作者用山显;千佛山尽管色彩粉呈,如果没有大明湖之水,终无“灵气”。山有灵秀,水不媚俗,俱得……不信,请随同刘鹗先生去领略一下。通过这样的导入语以唤起学生对美好感觉的记忆,就能准确地想象把握湖光山色,进入课文所展现的优美意境。人们在欣赏作品时接受到各种情感的信息,因受感染而动情。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唤起学生进行一种“物我同行”的情感共鸣境界。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美的认识,作出评价和判断,学习《皇帝的新装》,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揣摩作者的感情,分角色表演,进行情感的体验,然后再进行理性的探究。这样审美教学,学生既有情绪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可走进作品中与人物体验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进行客观评价;既使情感再次升华,又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