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9套题,约127980字。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冲刺卷(一)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冲刺卷(二)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冲刺卷(三)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冲刺卷(四)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冲刺卷(五)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冲刺卷(六)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冲刺卷(七)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冲刺卷(八)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冲刺卷(九)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轴项目,是上海世博会的主出入口和世博园区的中央立体交通轴线,也是世博精神、世博理念和世博主题的承载体。在三年多的设计建设过程中,世博轴突出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亮点频现。
  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世博轴围绕“人、城市、自然、交流”的命题,通过自身的功能组织和独特的建筑语言,表现出人与人、人与城市、城市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通过交流形成的和谐关系,并以此构成了美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世博轴亮点之一是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张拉索膜屋面。这一独特的结构,张拉起自由飘逸的白色索膜,让其下人流的来往聚散与自然界水流、气流的飘散汇集相互对应,以富有张力的体型表现出力与美的统一,实现了现代建筑艺术与结构科学的美妙结合。膜材料使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不燃性、防紫外线、抗风化、自洁性和高反射性等特点。此外,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可确保索膜结构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结构安全,并可实施早期预警。  
  世博轴亮点之二是“阳光谷”。“阳光谷”为大悬挑单层网壳钢结构,是当今最先进的建筑结构技术的代表,设计与建造采用了国际领先的数字化仿真技术。6个“阳光谷”贯穿世博轴各层建筑平面,使整个建筑在视觉上气势恢弘而又不失轻盈。“阳光谷”兼具生态功能,可将阳光、绿化和自然空气引入建筑内部和地下空间。“阳光谷”内的庭院景观象征了人类同自然资源的依存关系,并以昂扬向上的形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世博轴亮点之三是对生态节能减排技术的综合应用。首先,世博轴两侧的景观绿坡、膜结构屋面以及“阳光谷”都可进行雨水收集,经简单净化后用于卫生间冲洗和景观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大大减少了建筑自身和园区排水泵站的建设投资与运营能耗,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其次,根据世博轴主体建筑结构构件巨大、混凝土比热容量大的特点,利用开敞的楼层促进空气与结构之间的热交换,保证建筑的冬暖夏凉。“阳光谷”在将阳光引入建筑内部的同时,可利用热空气拔风效应促成建筑内的自然通风。第三,利用世博轴建筑占地大且毗邻黄浦江的特点,这一项目采用了地源热泵和江水源热泵的空调系统,减轻了世博园区的电力负荷和能耗。
  此外,世博轴还打破了传统的地上地下概念,其地下同样拥有阳光和新鲜空气,而通过将世博轴塑造成上下多层分布的特色街道,则创造了崭新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模式。
  (选自新华网)
  1.下列对“世博轴”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世博轴”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出入口和世博园区的中央立体交通轴线。
  B.“世博轴”是世博精神和世博理念的承载体,能表现出人与人、人与城市、城市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通过交流形成的和谐关系。
  C.“世博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命题,围绕“人、城市、自然、交流”的主题,突出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D.“世博轴”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张拉索膜屋面、“阳光谷”和对生态节能减排技术的综合应用等亮点。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张拉索膜屋面具有不燃性、防紫外线、抗风化、自洁性和高反射性等特点,但无法进行雨水收集。
  B.“阳光谷”为大悬挑单层网壳钢结构,设计与建造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数字化仿真技术,是当今建筑结构技术的杰出代表。
  C.世博轴里的建筑冬暖夏凉,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净化后可以用于卫生间冲洗,但不能用于景观灌溉。
  D.为了减轻世博园区的电力负荷和能耗利用,世博轴里只有一个项目采用了地源热泵和江水源热泵的空调系统。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世博轴主体建筑结构构件巨大,用料多,设施复杂,参观人数多,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B.张拉索膜这一独特的结构能让其下人流的来往聚散与自然界水流、气流的飘散汇集相互对应。
  C.在“阳光谷”的建筑内部和地下空间,人们可以看到阳光、绿地。
  D.在“阳光谷”里人们可以呼吸到自然、清新的空气,不会造成憋闷,喘气困难。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君山月夜泛舟记
  [清]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押题冲刺卷(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徽雕艺术中的传承与可持续性发展
  黄凯 朱米娜
  徽州三雕是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木、砖、石“三雕”艺术可谓中华民族地域图形设计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我国古代实现封建等级住宅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使得富而不贵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装饰上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在封建贵族华丽的府邸之外另辟蹊径:走小而精的路子,使得秀丽精巧、玲珑剔透、淡雅清新的三雕艺术应运而生,加上徽州明清时“邑中多巧艺”,更为之蓬勃、辉煌发展提供了条件。三雕艺术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明清建筑的装饰部件和家具用具等各个方面,融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于一炉,互为连缀,相得益彰。三雕艺术表现形式以刀代笔,贵于一个“雕”字。徽州艺人不但具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造型表现手法主要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徽雕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感化、审美愉悦和美化生活等作用,它可让人们在进行审美欣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在徽派雕刻艺术中,其审美特征可以归结为一个“儒”字。首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等封建社会的宗教伦理观念都能从中得到充分印证。岳母刺字,表现“忠”;卧冰求鲤,表现“孝”;苏武牧羊,表现“节”;孔融让梨,表现“义”。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雕刻作品中,这些作品成为我们窥探当时人们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儒”文化。而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越来越少的人知道这些极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现在充斥在人们生活中的是娱乐性强的各种动画片,因此,如果我们能把徽州雕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拍成动画片,这样既可以给徽州雕刻艺术中的徽文化找到一个有效的传播途径,同时也可以令前来观看动画片的人强烈地感受到徽文化。其次,我们还可感受到它其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如古徽州绩溪龙川胡氏宗祠这座祠堂中一扇被雕刻成“荷蟹”图的木雕,向人们表达的寓意就是“和谐”。另外,在徽州雕刻中,狮子的造型是丰富多样的,各种姿态,应有尽有,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在其细处眼睛的刻画上,徽雕艺人们把徽州狮的眼睛大都雕刻成了一字平眼,一字平眼表示笑,让人感觉到亲切和友善,不自觉地令人感受到徽州狮有一种亲和力,给前来观赏的人们带来一种亲切之感。而徽州狮之所以被雕刻成一字平眼,与当时人们所受到的儒文化影响是密切相关的,它体现的是儒教的理论核心:仁爱。“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用以教化人类,培养各种道德修养的核心,“仁”是道德范畴,“礼”是儒家文化的外化形式,是施教的手段。“仁”是核心,“礼”是方法,但不是目的,目的是“和谐”。可见,徽雕艺人们赋予狮子所要表达出来的就是和谐传统文化思想。
  (选自《江淮论坛》2009年第6期,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徽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徽州明清时“邑中多巧艺”,也是徽雕艺术蓬勃、辉煌发展的条件之一。徽雕艺术表现形式以刀代笔,贵在一个“雕”字。
  B.富而不贵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装饰上不得不有所顾忌的原因是封建等级住宅制只许其用斗拱,不许饰彩色。
  C.三雕艺术应用十分广泛,融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于一炉,互为连缀,相得益彰。
  D.徽州艺人不但具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表现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徽州三雕在明清时成为当时儒家思想传播的工具是因为它作为建筑中的装饰物,教化作用明显。
  B.在徽派雕刻艺术中,将其审美特征归结为一个“儒”字,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宗教伦理观念基本上能从中得到充分印证。
  C.徽雕艺术作品成为我们窥探当时人们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儒”文化。
  D.徽州雕刻艺术中的徽文化的传播途径较多,把徽州雕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拍成动画片,让前来观看动画片的人强烈地感受徽文化就是传播途径之一。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岳母刺字、卧冰求鲤、苏武牧羊、孔融让梨这些极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B.“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用以教化人类,培养各种道德修养的核心,也是施教的手段。
  C.明清时的徽雕艺人们受儒文化影响较大,可是他们把徽州狮的眼睛雕刻成一字平眼,只是雕刻者表示的亲切和友善,与儒家文化影响关系不大。
  D.人们对徽雕艺术进行审美欣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因为徽雕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感化的作用。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