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
——谈课程改革中积极型课堂氛围的创设
福建省连城县曲溪中学  江建富
  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状态,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而学生在课上却昏昏欲睡,不知所以然;或者教师为了准备公开课,刻意在课堂上为了提高课堂氛围,准备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营造了一种轰轰烈烈的课堂气氛。对于第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已遭到了普遍的批判和否定,而对后者,我们姑且不论它的课堂效果如何,但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多的是一种演戏的成分。上述的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过分的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也是跟我们目前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课堂教学要求相违背的。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为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氛围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积极型的课堂氛围,以此适应《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神经细胞就处于昏眠状态,思维就会受到抑制。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华裔教育博士黄全愈进一步指出:“能力要创新,需要鼓励,需要生长的环境。”因而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条件,也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让学生不带任何压力主动参与学习;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提供广阔而自由的空间,营造有利于积极发展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宽松而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自我表现的愉悦和获取成功的享受,与此同时,学生的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都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什么才是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呢?它是指教师积极投入,学生全神贯注,师生之间交流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接受愉快高效,信息反馈及时,教学效果好的一种良好而高效的课堂气氛。这样,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励、引导学生积极、高效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何才能营造这种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以激情教学为前提
这可以说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不难想像,如果一个教师在课上随随便便,心不在焉,又如何能让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你的课,教师的情绪可以说最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导情感的媒介。课堂用语是否清晰、简练、生动,是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含糊、拖沓、白开水似的教学语言只能使学生感到昏昏欲睡,而无法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应当体现在善于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完美表达。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听得懂,更要让学生喜欢听,用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语言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其次,随时关注课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在课上的不良行为要随时察觉并予以纠正,对好的现象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随时关注着他们,从而使得他们不自觉的约束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再次,注意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语言、眼神或者是形体上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可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