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剧编演之我见
焦作市实验中学 周绚丽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促使其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然而,却常听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课文分析很细了,我讲的很累了,可学生还是听不懂,不喜欢听。”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并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沟通课本内外,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并真正提高能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方式多样,编演课本剧就是其中之一。在此,笔者想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的意义、步骤及有关要求。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培养情趣的重要途径
1、形式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过去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点滴不漏、照本宣科,学生则听的昏昏欲睡。而现在要学生自己把课文编成剧本并且自己当演员,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演什么角色合适?人物性格有何特点?等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都愿意主动思考、编排,并一遍遍地认真阅读课文,互相交流,课上课下显得主动活跃。如排演《七根火柴》时,对于卢进勇如何上场,学生们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直接瘸着腿、骂着天气走上好;而有人则认为布置一草垛,让其从中钻出,拍拍衣服,打个寒颤表明天气寒冷、环境恶劣,为下文演腿疼和无名战士的出场做铺垫。经过讨论和实演,同学们一致选择了后者。
另外,编演课本剧不知道戏剧常识不行,我只提供给学生有关书籍和几个剧本,他们就能在课下主动学习并认真阅读那些剧本,然后自己揣摩人物、改编课文,学习过程变得主动、积极。
2、内容新,培养了学生学语基的兴趣。
编演过程,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剧本不是课文,不再有大量的叙述性语言,除了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外,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改写剧本时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语音要准确,对话就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为了演好某个角色,小演员对其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反复推敲、试演,在这个过程中,其语文基础知识自然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如编演《羚羊木雕》,人物语言都很有个性,奶奶虽只一句话,但若没有小演员饶有兴趣地认真揣摩、分析,其两难境地是很难表现得那样传神的。
3、思维新,激发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改编后进入表演,他们又会根据实际,结合当代学生的一些特点不断调整、充实,进行再创造,从而使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等更具个性化,使得形象更为丰满。如《白毛女》(新编)剧本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演员表演中除个性化的语言外,又加入了一些现代的道具、词汇等;还有《羚羊木雕》结尾,当“我”和“万芳”和好时,用《友谊地久天长》的背景音乐来烘托等,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改编和表演中的创造性,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4.表现新,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
戏剧是一门文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就是生活。编演课本剧就是用戏剧语言辅以动作等来推动情节发展,进而反映生活的。这就需要学生将戏中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去把握其性格并注意对话语言的表达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是如此。如在《白毛女》(新编)中,饰演黄世仁的学生出场时,由两个“丫鬟”搀扶着,吭吭哈哈、慢踱鸭步,在坐到椅子上时,先撩起长袍,又跷起独特的二郎腿,斜倚在那儿,尖声喊道:“拿烟袋来。”于是一杆特制的长长的大烟袋已送到嘴边。“一撩一喊一道具”已活脱出黄世仁出奇奸诈、为富不仁的性格特点,而学生能够这样做就说明他们已具备了迁移知识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5、感受深,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美好情操。
原来上语文课,分析人物总是让学生想象、联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编演课本剧后,学生亲身感受人物的生活、用心体验他说的每一句话,就更直接、更感性地理解了人物,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精神所感染。如演完《七根火柴》,演卢进勇的同学谈到:“以前听某人高喊忠于革命总觉得可笑,今天,我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忠于革命,也更敬佩那些革命先辈们!”又如演完《羚羊木雕》,同学们更懂得彼此间友情的珍贵等等。这样,无形中就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培养了其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