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080字。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知内容,品味言语,发掘情思,反观生活,滋养心灵.
  一,导入:(课前美美地听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并美美地看散发着浓郁民间文化信息的有关云南的图片.)
  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诞生的土壤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云南,很想去那个彩云之地云南,你们想吗 那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了《云南的歌会》,作者写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在唱歌
  (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
  明确: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三,发现意思
  从整体上看,你觉得作者所写的这些与歌会有关的内容有意思吗 哪些地方有意思,意思又在哪里 那我们不妨再来读一读着篇文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可以从唱歌的地点,人物,气氛,环境等方面入手.(此环节在交流时要品读结合,指导好学生的朗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及时抓住学生回答时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思,力争让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
  四,作家的意思
  1,本文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时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我想起了臧克家的文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理解这里的活.比较理解从文所说的活其意思.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了活力的生命状态的.从文中看作者是怎么描写个体的生命和整体的生命状态的.
  2,对歌女子的外貌描写: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了个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辫发盘在头上.比较这段文字与课文里的区别.
  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自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明确: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从颜色,配饰),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生气勃勃,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沈从文用近乎罗嗦的语言来细细描绘意在表达作者对这种健康,鲜活的生命形态的极赏.
  3,这是一种静态地外貌描写.这段有没有写到她们的动作呢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址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分析:①三丈来长(想一想,用数学知识来折算成米,有十多米长了,就像我们的教室.)②就(才),还③充满活力,活力四射!这些生命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表现了作者对自由洒脱的生命形态的尊重和赞美.那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段吧.
  4,除了写到这些女子之外还写了怎样的人
  明确:老人,一个吹鼓手……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由于是传歌所以记忆里存蓄的智慧和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激发了生命深层的活力.
  5,作者在第五段中运用了排比句式一再强调了这些人的职业,你以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意在表明歌会是平民的歌会他们能从紧张的现实物质生活里暂时解脱出来.享受一种只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一张一弛本是生命的本色.
  6,沈从文何许人也,竟然能将这样平常的景象写得如此有意思
  简介作者:
  沈从文( 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等.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