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的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真正有学问的人应该是既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又有敏锐的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引导发现,唤醒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追求学生的“标准化”,这与应试教育有直接关系,教师考虑的是如果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那考试应该怎样应付?所以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模式化的师范与提示,受其影响,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同一方向,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所以,班上尽管有很多学生,但他们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都停留在同一水平线上。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打破这一传统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发展。学生上课堂的主体,应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六让”:书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想,课堂让学生练。教师的作用应上致力于“导”:引导、诱导、开导、疏导、指导、辅导,创新意识的培养,最主要是打破束缚学生头脑的条条框框,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
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对于一些课文,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如教《曹刿论战》时,我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主题,其结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同学认为,文章通过记叙长勺之战的经过,揭示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有的同学认为,文章通过记叙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从而夺得战争胜利这一事实,说明领导虚心采纳群众的意见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有的同学认为,文章歌颂了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同学认为,文章批判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胆略;有的同学认为,文章揭示了做事情要善于把握时机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学生各抒己见,见解独特、新颖,是我所没想到的,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培养。
二、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很多的问题,很多同学课文是读了,也从中获得了乐趣,但疑难问题也随之产生了,困惑乃至痛苦接踵而至,而让学生在质疑问难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其实又会使学生领略到更高层次的乐趣。如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开头一句话说“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有的同学问“这里为什么要说他那条长凳?”我回答“他是个流浪汉,白天到处游荡,晚上无家可归,一直躺在这条长凳上过夜,时间长了,这条长凳就变成他的了这是欧·亨利所特有的一种幽默笔法,所谓‘含泪的微笑’吧!”学生非常高兴,通过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又如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有的同学问“为什么孔乙己欠下的是十九个钱呢?”我提醒学生姑且为他算算吃喝帐:黄酒每碗四文,茴香豆或盐煮笋每碟一文,十九个钱就买四碗黄酒、三碟茴香豆,这当上孔乙己三次或四次下酒店的帐额,因为赊帐,孔乙己表现出了一定的克制,没有每次都有酒有菜,可能有一次没买下酒菜。学生又问“他为什么没有继续在酒店赊帐喝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