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语文读本》的落实
武汉三中 饶艳
最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大纲明确指出: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重点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因而与之相匹配的新教材就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编写了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这说明新教材在阅读训练这一块,已把阅读教材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那么,这两种教材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课内教材,即教科书,它作为主体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依据。课外教材即读本,作为辅助教材,是课内训练的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内训练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凭借。这两种教材,虽有主次轻重之分和占时多少之别,但从阅读训练的实际需要来看,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中阅读训练的任务。
课本、读本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如果能合理使用好这两本教材使之相得益彰,各显其长,那么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实际上这两种教材在各个学校的使用情况却往往出现一边倒现象。教师们往往是24篇课文面面俱到,深挖细抠地讲透,119篇文章的读本却丢到了一边,致使读本形同虚设,完全没有发挥其作用,徒增学生书包的重量和经济开支。有的教师虽也有心想将读本与课本处理好,但由于读本选文多,选材面宽,又无任何参考资料,且语文课时又很紧,驾驭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往往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结果往往是读本发下来,学生囫囵吞枣地看完感兴趣的文章后,便扔到了一边,此时教师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的话,便会使学生仅仅只停留在对表面粗浅的情节的了解之中,失去了进行阅读训练的大好时机,使《语文读本》形同虚设。
面对这样一种对读本不知如何处理的现象,笔者通过对读本两年的琢磨,将读本的内容大致归为了几大类,针对不同的类型的文章,相应地总结出了几种操作模式。读本选文数量虽多,内容虽杂,但纵观每册读本,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
一是扩展类的读物。这类文章往往是课文的延伸,补充、完善整部作品,使学生对作品有个完整的印象,全面地感知该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就。例如:《内蒙访古》,课本选了前三部分,读本则选了其余四部分。又如《我与地坛》,课本选了前二部分,读本则选了其余五部分等。对于这类作品,教师应在预习课文时,指导学生自读读本中与之相关的内容,针对课本提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他们对整部作品有个整体感知就行了,不宜在这类作品上过多纠缠,以免喧宾夺主和浪费宝贵的课时。
二是辅助类读物。这类作品往往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