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10字。
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我的叔叔于勒》备课资料
作者:王 君
“在我们前面,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每一次读到这个地方,我总是一声叹息。哲尔赛岛是“穷人们的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是“我们的心事”和“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我们的哲尔赛之行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但是,“远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从海里“钻”出来的哲尔赛岛只是一片紫色的“阴影”——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就这样变成了阴影,我们的“快活而骄傲”竟然如此短命。
透过这些文字,莫泊桑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径有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万变不离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如果站位稍高,从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来再看,我们会发现,《我的叔叔于勒》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挖掘。
我之所以说作者并不完全着力于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是因为细读文本,发觉下面这个疑点值得重视。
虽然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和故事中的所有人物其实都并没有实质上的接触。就算最后“我”(著瑟夫)曾代表父母付钱给于勒。并且自作主张多给了于勒小费,于勒也表示了感谢。但在这样的接触中,心眼透亮的其实也只是“我”单方面。于勒完全处于无知觉的状态。这一次接触依旧算不上是于勒和我们的正面接触。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在文本里,于勒都仅仅只是一个“符号”。作者故意置他在亲情的“蒙昧状态”中,让他在整个故事发展中并不掌控发言权。这就留给了读者阔大的想象空间,使我们对“于勒”的象征意义浮想联翩。
那么于勒这个人物到底有何意义呢?
我们再转一个方向,看看于勒给予菲利普一家的真正影响何在。普遍的解读认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梦想中的一棵发财树,是菲利普夫妇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在于勒这面镜子面前,菲利普夫妇露出了贪财忘义趋利避害的丑陋面目。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于勒真的是菲利普一家的梦想和渴望吗?
如果浮光掠影读文字,确实如此。如果沉潜进去,就会发现文本中还多有玄机。其实,于勒从来没有给菲利普夫妇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在小说展示的情节里,于勒在菲利普的家庭生活中,从来也仅仅是一个符号。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逼得父母动老本”,是“坏蛋”“流氓”“无赖”,如果说这时他还算是一个真实的个体存在的话,那么,自从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把他打发到美洲去之后,他从此就变为了一个符号。
于勒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两年后”才接到他的第二封信。之后“十年之久”,没有再来信。细细体会这些时间词语,我感到惊心动魄。十年,乃至于十年以上的光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么漫长的时间里,菲利普一家就那么迷信于勒的一封语焉不详的信?这封信到底能够证明什么,保证什么?于勒书信内容的虚假一眼便可以看出。比如:于勒抛开做得好好的生意去美洲旅行,这不符合常理;即使要旅行,也和与家人通信不矛盾,更不必“要好几年不给家人写信”;再次,为什么不可以趁“长期旅行”顺便回家一趟呢?最后。信中说“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