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70个字。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词语,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了解寓言的特点;能够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2.过程和方法: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正确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学生要有远大的抱负,能够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2.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全班齐唱歌曲:愚公移山)
  一、导语设计
  刚才同学们唱的这首歌曲,取材于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歌曲铿锵有力,告诉人们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哪位同学课前搜集到了有关寓言的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
  明确: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听范读,正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1)河曲智叟亡以应。__  通__  
  (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__  通__  
  (3)甚矣,汝之不惠。__  通__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  _通__  
  3.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万仞()汝()魁父()荷担()箕畚()()孀妻()
  始龀()智叟()穷匮()曾不若()
  三、读课文,释词义
  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语调、语感,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扫除词语障碍,个别词语学生分组互相交流,仍有不能够解决的提请老师回答。
  3.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应掌握的重点词语和一词多义现象:
  (1)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4)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5)河阳之北(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6)汝心之固(顽固)
  (7)方七百里(指面积)
  (8)曾不若孀妻弱子(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竟然、尚且)
  四、译大意,诵文章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学生不理解的句子可以提请到小组,合作探究后个别弄不懂的句子,可以提请教师回答。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甚矣,汝之不惠!
  五、析形象,悟主旨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1.愚公“愚”吗?智叟“智”吗?
  教师提示:
  可以从愚公移山的原因、为什么坚信一定能把大山移走等方面入手,愚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叟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叟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