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630字。

  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课文精讲
  湛湛(zhàn):清明。
  甘霖(lín):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苌(cháng)弘:周朝的贤臣。
  暄(xuān):这里指炎热。
  亢(kàng)旱:大旱。亢:极。
  煞(shā):①结束,收束。如:煞账、煞尾。②勒紧,扣紧。如:煞车。③削减,削除。如:煞介、煞气。④破坏,损坏。如:煞风景。⑤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想煞、恨煞。“煞”又读shà)
  二、词语
  盗跖颜渊: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顺水推船:也说“顺水推舟”,比喻顺着趋势办事。
  典刑:受死刑。
  负屈衔冤:负,遭受。衔:心里怀着。遭受冤屈,把冤屈存在心里。
  苌弘化碧:《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路用“碧血”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碧血”与“丹心”连举,用以称颂为国死难者。
  青天:①蔚蓝的天空。如:青天白日。②比喻清官。如:包青天(包拯)。
  望帝啼鹃:张华《禽经》“望帝(古传说中蜀国国王)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
  六月飞霜:相传战国时,燕惠王听信诬告将邹衍(战国时齐人,阴阳家)下狱,此时正值炎夏,邹衍仰天而哭,天忽然下起霜来。后来就用“六月飞霜”指冤狱。
  东海曾经孝妇冤:《汉书•于定国传》载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于府,于公认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孤身只(zhī)影:孤单一人,只有影子。形容孤独一人。
  古陌荒歼:指荒凉的地方。歼、陌:田间小路。
  委实:实在,确实。
  【基础知识必备】
  一、课文导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掌握元杂剧的结构。
  2.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像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的作用。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作家作品: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其生活年代当在金亡(1234)前至元大德年间(1297~1307)。关汉卿社会地位低下,不能跻身仕途,只能在书会里靠写杂剧为生,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他一心从事戏曲创作,和著名杂剧家杨显之、王和卿是挚友。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人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存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谢天香》《鲁斋郎》等15种,这些作品大多揭露社会的黑暗,谴责邪恶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同情被压迫者的反抗,歌颂妇女的智慧与力量,不仅思想性强,艺术上也取得杰出的成就,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成就不如杂剧,传有小令五十七首,套数十三篇,贯云石《太和正音谱》说:“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大致说出了他的风流蕴藉的艺术特征。
  总之,关汉卿的作品对我国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称他:“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这一评价是允当的,正基于此,1956年,关汉卿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
  时代背景:元代社会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多数文人同广大人民一样都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与人民关系密切。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关汉卿,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不畏权贵,敢于斗争。《窦娥冤》便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窦娥冤》的题材取自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并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三)谋篇生意与层次结构
  谋篇立意:《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写穷秀才之女窦娥,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窦天章为了还债和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将她押给蔡婆婆作童养媳,并在十七岁成亲。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婆媳相依为命。一天,婆婆去赛卢医家讨债,赛图谋将她勒死赖债,刚要动手,被地痞张驴儿父子路遇相救。张氏父子以救命索赏为由,赖在蔡家,威逼婆媳俩与他父子成亲,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在汤里投毒想药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不料反而毒死自己的父亲。但他反诬窦娥投毒害命。断案昏官竟将窦娥判处死刑。临刑前,窦娥面对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倘若死得冤屈,颈血不落地而飞上白练;六月飞雪掩埋其尸;当地干旱三年。死时,果然感动天地,样样应验。三年后,窦娥的父亲任提刑肃政廉访使,回乡察访。窦娥托梦给父亲,终于昭雪了这件冤案。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生活,抨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