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十五夜望月》的思维与表达
一、基本情况介绍
1、关于作者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洲(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未尝中进士。早年从军幽州。元和年间,官昭应县丞、渭南尉、太府丞。穆宗长庆初,由太常寺丞转秘书丞。后官陕州司马。晚年退居咸阳原上,境况贫困。又曾出任光州剌史。约卒于文宗大和年间。王建擅长乐府歌诗,与张籍齐名,题材风格亦颇相似,时称“张王乐府”。平生奔走南北,故作诗多取材于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用以针砭时弊,揭露现实。且用语简括,情思显豁,描写细致,语意含蓄,前承杜甫,后启元白。王建又有《宫词》百首,以大型组诗铺叙帝王宫禁之事,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后代效之者颇多。《全唐诗》存王建诗六卷,补二首。今存诗五百于首。
2、 关于文章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目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 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郁的,最真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和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绝句,描写八月十五夜晚思念友人杜郎中,以此诗寄托秋思。中秋是我国传统团圆佳节,诗人面对良辰美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佳篇,今读之仍觉意味无穷。
  诗题是“望月”,但诗人不直接描写天上这轮圆月,而是描写庭院里地白如霜,树上栖鸦清楚可见。因为这“地”“树”“鸦”全是明月照耀的对象,故不写月,但朗朗的圆月宛然在目,这种暗扣诗题的写法,就是诗歌评论家所说的“以实写虚、以实涵虚”,手法独特,有韵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