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牛角中学  李春鸽
教学内容: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我的思念是圆的》(现代.艾青)
教学目标:
1、 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熟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2、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传说。
3、 理解三首诗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4、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借月亮这一意象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教材简析:
本课选取的三首诗,虽然所写时代不同,诗体不同,然而共同点是都写于中秋节,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主旨和格调方面,又各有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写中秋节中较有名的一首。它在写诗人赏月思人的同时,由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的人此刻都在仰头望月,思乡怀人,于是产生奇妙的想象,这满天明亮的月光都化成了一条条思念的情丝,它穿透了空间距离,将相互思念着的人们联接了起来。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慰藉着自己,也慰藉着所有饱尝思念之苦的离人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作,也是历代咏月中最有名的一首。它是在词人政治上不得意,且与弟弟子由六七年未见的情况下写的。词中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又有豁达、开阔胸襟的直白。流传最广的句子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成为离人们相互寄托美好祝愿的名句。
如果说前两首诗词只局限于情感方面的悲离欢合,那么,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的意境就更高一筹,它借助想象,将无形的思念比喻为有形的圆;又由圆联想到圆形的西瓜、苹果,从而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圆的事物是美好的,残缺的东西总是让人痛苦的。进而将这种感受大而化为整个国家、民族的情感,使人联想到至今还没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同胞们,产生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愿望。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前面的课文已介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这篇课文继续介绍中秋节,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理解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所独有的蕴意和魅力,进而理解这三首诗词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