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点、难题: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我的思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以学生课余自学、诵读为主,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的: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再读诗歌,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师点评: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3、诗歌体悟。
(1)补充注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qī):鸟停在树上。
(2)对此诗内容的理解。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