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爱这土地
艾 青
一、课堂演练。
(一)基础知识聚焦。
⒈给加点字注音。
一泻千里( ) 嘶哑( ) 姹紫嫣红( ) 契机( )
⒉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悲愤( ) 沙哑( ) 澎湃( ) 忠厚( )
⒊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被破坏。( )
(2)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
⒋填空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 ,原名 ,我国现代著名的 ,代表作主要有《 》、《 》等。
(二)教学同步设计。
⒈朗诵这首诗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诵?请谈谈你的看法。
⒉有人说诗就是画,画就是诗。关上课本听老师或同学朗诵,请你展开想象,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明扼要地描述下来。画面的主要景或物是什么?
⒊诗歌创作中常用“象征”手法,那么下列景物有什么象征意义?
(1)土地( ) (2)河流( ) (3)风( ) (4)黎明( )
A、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精神。
B、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C、祖国大地。
⒋诗中的“小鸟”指“ ”,“我”满含泪水的原因是“ ”。
⒌第一节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请说说怎样分层次,为什么这样分。
二、课后强化。
(一)日积月累。
⒈背诵诗句或许在“自己提问答问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效果可能会好些。例如背诵第一节诗之前,可以提提以下问题,再背诵背诵。
⑴鸟儿歌唱什么? 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⑵怎样的土地? 答: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⑶怎样的河流? 答:悲愤的河流。
⑷怎样的风? 答:激怒的风。
⑸怎样的黎明? 答:温柔的黎明。
怎么样,效果是否更好呢?
⒉请用“/”为下列诗句划分朗诵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⒊请用“这……这……这……”说句话。
(二)阅读理解
请阅读《我爱这土地》,完成下列练习。
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能否把“嘶哑”换成“圆润”?为什么?
⒉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怎样?
⒊诗写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时为什么不采用上述一样的句式写成“这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