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美感 体验崇高 激活课堂
画溪初中 王新华
[内容提要]
语文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激发美感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保证,而体验崇高更是深化美感、复活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改的深入,语文的人文性地位和审美要求日渐突出,语文教师也越来越注重美感的调动:意象美、结构美、语言的音律美和节奏美等,但是,考试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遗风,又会促使审美教育流于形式,肤浅、表层的美感体验收效也不大。西方美学家把美分为优美和崇高,优美是表层的肤浅的美,而崇高则是较深层的美。我认为,崇高体验的激化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及语文课堂艺术化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体验崇高可以通过筛选材料、把握中心人物、、扩充背景资料和实践操作来激化。
[关键词语]
审美 崇高 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地位,强调指出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具有以情动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
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美育,不仅可以直接达到陶冶情感、美化心理的目的,而且还能祈祷启迪智慧、培养美德的作用,所以,他是通向智育和德育的桥梁。
学生对语文学习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须借助美感活动这一中介,把学习对象和学生紧密的联系起来,以便更好的学习。因此,语文老师似乎无所不用其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运用有感情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讲解、图片、录音、音乐、幻灯片、动画等,多形式多角度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也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久而久之,我在教学和听课中发现,有些老师,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下,加上学校要求的升学压力常常注重知识传授,缘木求鱼,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对学生审美教育也流于形式,甚至被忽略了,有避重就轻之嫌。许多教师也只涉及到浅层的美感,缺少让学生有真正震撼人心的体验,或者说没有把美感深入到“崇高”体验,而往往较多停留在“优美”这一层次上,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西方美学家把美分为优美和崇高。优美是哲学家努力要发现的一种特质,它是可以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的一种特性。崇高之美也逐渐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与优美同样重要的审美形态。“崇高”这一范畴是由古罗马的朗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