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320字,为表格形式。  

《荷塘月色》教案
  课  题 荷塘月色
  时  间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第 2、3 周 班 级 20班、23班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春》,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受美的心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又无法忘记的矛盾情绪 。
  2、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教 师 、学 生 活 动 预 设 活动设计
  意  图
  一
  导
  入
  新
  课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仓库,找出几个描写月亮、月光、月色的名句。
  举例:
  辛弃疾(宋)《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李白(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荷花也是人们喜欢描绘的事物,下面请大家再从记忆仓库中拿出几个与荷花有关的名句:
  举例:
  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晓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品质高洁。那么假如把月与荷放在一起,又写月又写荷,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散文,题目叫做《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 
  回顾知识
  补充知识
  了解中国文化中“月”和“荷花”的内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