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960字。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与实录
  邹平县明集中学  李波
  一、文本解读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作者在作品中展示了云南歌会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特色。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难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纵观全文,作者在开篇点明话题范围——《云南的歌会》之后,即分别描绘了三个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情景。
  先写山野对歌──这是对唱,在对抗中将才情比拼。文章既总写了对歌方式的多样性──即物起兴者、见景生情、引经据典、提问题、互嘲互赞……又写出对歌者对歌的内容要“滚瓜熟”,能“随口而出”,这样才有机会击败对手。突显了对歌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质,它应该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再写山路漫歌──这是独唱,即兴的自由歌唱。在秀丽幽静,风光旖旎的山路上,赶马女孩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声,随意地歌唱。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作者着力于渲染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是如此之蓝,花是如此之美,鸟鸣声如此婉转动听。和赶马女孩的歌唱交响应和,交织成一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三写村寨传歌──这是大合唱,民歌普及乐传承。“金满斗会”盛况空前,不论年龄和职业,全寨男女老少尽情欢歌。这实在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是一间民歌的山野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如果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文章也有在写作方法上的学习价值。沈从文驾驭语言功底深厚,口语化的表达中雅词信手拈来,散发着乡土的气息而又有文言的芳香。长句和短句交错,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善于为人物和场景设置相应的环境和气氛。例如写对歌的年轻女子,从穿着、行动、神态等词语的品评中就展现的劳动妇女的豪爽和大方。再如写赶马女孩唱歌的部分,先从静景写起,再写到鸟,然后写到唱歌的女孩,写鸟也是先写安静的戴胜鸟再写好动的云雀。沈从文不愧是文学大家,在描写三种唱歌场面时,不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手法上也各不相同,使行文摇曳多姿,突现了云南歌会的万千情趣。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作者对演唱者以浓墨重彩的工笔方式细加描绘,目的是烘托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侧重描绘唱歌者所处的环境:蓝蓝的天空,美丽的报春花,悠悠的鸟鸣,生长于此的美丽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了,这种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与优美的歌。点面结合写村寨传歌。将恢宏的传歌场景之“面”,与一个“最当行出色”的“年纪已过七十”的“吹鼓手”的“点”的描写结合起来行文,既使我们对歌会的大致情形有所了解,也让我们对歌会中人们的出色表现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由于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次序井然地展现了云南歌会的万千情趣,宛如三幅明丽的民俗风景画。
  但作为对一篇散文的解读到此为止的话,仅仅是完成了对“形”的感知,远远未触及到文章的“神”。本文的“神”是通过三种歌会形式来展现当地人们自然的生命形式,进而赞美生活和人生的美好。学生的理解很少触及到这个层次。因此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来感悟和触摸的。只有触及到这个层面,也才触摸到作者的脉搏。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写到:“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可见,这种情感一直在作者的血脉中涌动,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在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
  在抓住“神”的缰绳后,披文入情才显得从容自如,对文章的分析和感悟才超越了知识层面,展开和作者心灵的对话,对语言的分析和品味才不显得突兀!云南歌会浓郁的乡土气息,品尝不尽的情趣,引发了作者的兴趣,字里行间溢满着沈从文先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倾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