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60个字。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厚实、嬉闹、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4) 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一句歌词导入,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自主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内容;通过老师点拨、分组讨论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建设开放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碰撞,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交流探究,拓展师生生命成长的阅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 教学重点:
分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三、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 教学方法: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五、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科书
六、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 教学过程:(本文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课文内容。)
(一)一句歌词导入:
同学们,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你们能领略到其中的滋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你们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2、小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3、小说的三要素(自主、合作,师生交流)
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三)跳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1、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体味有关的心理描写的词句。(边找边读,边读边找,合作探究,师生交流)
总结:茫然、恐惧(出发时)——害怕、胆怯(到达芦荡时)——感到孤独(芦荡安顿后)——不再忽然地恐慌(住段时间后)——坚强(雨后天晴)
“孤独之旅”是成长之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