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80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和着忧伤的旋律,我们一起来聆听波兰诗人勃罗涅夫斯基的悲鸣。从这首短诗中我们知道了有一个地方叫做奥斯维辛,这是一个满载不幸的小镇。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主角,而在那场屠戮中,奥斯维辛则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人间地狱。
  (二)背景简介: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档案。
  (三)情境设置: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纳粹的罪恶:火车直达地狱,地狱之门(劳动使人自由—天大的谎言)
  我们刚刚见证了纳粹的罪恶,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新闻”。 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
  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带着这些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新闻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四)、思考质疑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报纸上的新闻标题往往是引人注目的,这一篇也不例外,这个标题中包含着那些信息点,或者说你有哪些疑惑?
  预设:第一个问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第二个问题: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第三个问题: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 
  (五)、讨论分析 
  讨论明确:
  1、“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好说的; 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3、文章写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首尾呼应,结构严整。、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奥斯维辛的现状只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提到,那么其他的大量篇幅又着重写了什么呢?(奥斯维辛的恐怖、可怕。) 
  你们是如何感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的呢? (通过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感知到的。)
  大家能找出描写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吗?(几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的典型语句。) 
  作者为什么写这么多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呢? (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以间接地让人感受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