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0790个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
  导学案语文组:吴大品
  2011-9-1
  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导学重点】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导学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掌握字词,扫清朗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
  诱(yòu)惑喧(xuān)腾一瞬(shùn)间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隐藏,不对外表露。②诱惑:吸引、招引。
  ③喧腾:喧闹沸腾。④一瞬间:一眨眼的时间,形容非常短暂。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本文作者不属于重要作家,故此环节也可以省略)
  王家新,出生于1957年,湖北人,诗人。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境界。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追求美好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共同的理想。诗人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了诗歌《在山的那边》。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诗人心目中的“海”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从中寻求答案。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见预习1。
  2.朗读指导:
  (1)多媒体播放MP3,学生听读。
  (2)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评价。
  (5)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第一节诗写了童年时候我的向往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小时候的认识是幼稚的。长大后,对生活有所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读这首诗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数座山既是困难也是通向理想之路的阶梯。
  三、质疑探究、品味语言:
  1.全班齐读课文。
  2.探究质疑,品味语言: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
  2《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培养学生勇敢精神。
  【导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导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
  着眼(zhuó)头晕(yūn)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hǎn)小心翼翼(yìyì)
  2.认真阅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把问题写在下面。
  4.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一、导入: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仍然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检查预习:
  1.见预习1.
  2.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复述要求:(1)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2)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3)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3.整体感知:请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3《短文两篇》导学案
  【导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导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导学难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课时】1 课时
  【预习导引】
  1.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收敛(liǎn )聒聒(guōguō )宽恕(shù  )
  (2)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抄三遍,要求做到工整、清晰、美观。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导学过程】
  一、导入: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检查预习:
  1.见预习
  2. 简要介绍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