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00字。

  《沁园春•长沙》语感教学实录
  授课时间:1999年7月
  授课地点:深圳市宝安中学
  授课对象:宝安中学高一学生
  授课时数:l课时
  观摩人员:“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第二届高级研讨班”与会人员200余人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1925年写的一首词。
  [板书:沁园春•长沙]现在先昕我来朗读一遍。
  [师范读(背诵)]好,请同学们各人朗读,大声读。
  生:[学生各自大声朗读。]
  师:你们觉得这首词是写景的,还是叙事的?好,你说。
  生:借景抒情。
  师:这话说得笼统。上下两阕有没有区别?发现没有?好,(指一举手学生)请你说。
  生:上阕是写景,下阕是叙事。
  师:上阕是写景为主也还有叙事,下阕以叙事为主,也有抒情。全首词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找出来。好(指一举手学生)请你说。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师:他说的很准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直接抒情。其它的呢?在叙事和写景中也溶入了作者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好,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这上下两阕是相互照应的。这首词我觉得有事情的照应,有景的照应,也有情的照应。你们研究看看,事的照应表现在哪里?情的照应表现在哪里?景的照应表现在哪里?
  生:事的照应是,上阕“独立寒秋”,下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景的照应是,上阕“湘江北去”,下阕“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评:事的照应,景的照应,情的照应,不仅合乎诗词本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是对全词的整体感知,抓住这几方面的照应,就将全词的结构清理了,全词的大致轮廓也就出来了。】
  师:情的照应谁说一下?(指一学生)你说一下?
  生:[回答不出来]
  师:我来提示一下。从事情来看,上阕有“独立寒秋”,而下阕呢,作者写了“携来百侣曾游”。从景来说,上阕写了“湘江北去”,下阕写了“到中流击水”。从江边写到江上。还有,上阕写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自然的图景,下阕其实也有一幅图景,不过不是
  大自然的,是社会生活的图景,革命青年“指点江山“的”峥嵘岁月”。这也算是照应吧。再从情来看,上阕抒发了“谁主沉浮”的感叹,下阕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好(指一举手的学生)你说。
  生:我认为回答了。[师问:怎么回答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革命青年、革命人民主沉浮,这是情的照应。好,现在我们再深入地品味这首词的语言。开头三句,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有点味道。开头这三句讲了哪些内容?时间[生齐答:寒秋],地点[生齐答:桔子洲头],桔子洲就是在湘江中间的一个岛。人物是谁?诗中的我。  “独立寒秋”改为“独处寒秋”可不可以?好,你(指一举手学生)说。
  生:“立”字表示作者当时是有所思的站在那里,“处”不一定是站,也可是坐或躺。
  师:对,这个“处”字很模糊,而“立”就很具体形象,而且有了这个“立”,才有了后面的“看”。好,下面几句我们一起读读看。
  【评:着一“立”字而尽得精神,也尽得风流,尽显伟人风采。;I导学生从一字之易而体味语言的魅力。这正应了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所说的话:“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生:[朗读,无感情]
  师:你们这个朗读有点毛病,[师模仿学生读]要读得有感情,接紧一点。[师示范读]再来一遍。
  生:[朗读。有感情。]
  师:这个“看”字管到了什么地方?好,(指名)你说。
  生:一直管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
  【评:“看”字领起所有写景的诗句,江南秋景尽收眼底。值得一品。】
  师:“看”字管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那么诗人看到的这幅图景有什么特点呢?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南国秋景图。这里有远望,有近观。远望岳麓群峰,层层枫林,一片火红;有近观,近观湘水,漫江碧透。百舸,舸是指船。许多大船竞相疾驶。仰望蓝天,雄鹰展翅,凌空搏击;俯察水底,鱼儿游动,怡然自乐。在这深秋季节,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竞争向上,蓬勃发展。在这幅图画中,有静景,有动景。哪几句是写静景的?[师生同答:“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也是近景吧?哪几句写动景?[生齐答:“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有远景有近景,有静景有动景。远景写的什么?[生答:山、林]近景写的什么?[生答:江、水、鹰、鱼]画面还有绚丽的色彩,有红的枫叶和碧绿的江水,还有白色的帆船。这景中有没有情呢?有热爱之情,赞美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跟前面六句是什么关系?
  生:是个总结关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