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
设计:李玉山
沁园春•长沙
.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学生谈“我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想象一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蓝图的描绘,结合我们自己的少年豪气,有感情的把主席的诗读出来。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上阕
1、上阙重在描景:看湘江秋景: 竞(学生概括)
意象——群山,树林,碧江(自然力量,革命形式)
百舸,飞鹰,翔鱼(向往自由)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感情:景是热烈的,情是低沉的豪情,胸怀是广阔的(以乐景写豪情)
重点突破:
①诗人笔下的秋景有什么特点?写景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②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要点】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令、地点和作者的处境。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此句今译就要调一下语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