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6字。
《毛泽东词二首》
长沙市第二十中学 谢红专
一、教学目标概览、
知识目标
1、了解诗词背景。
2、背诵诗词。
能力目标
1、通过主要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
感受毛泽东的壮志豪情,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重点难点:
1、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 (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 《长沙》。如果说《雪》表现了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那么《长沙》则展示出青年毛泽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 整体感知
这首词作于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西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曾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于毛泽东来说,具有何等深厚而亲切的政治感情和生活感情!特别是近郊一带的风景区,不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而且由于一群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青年的登临吟赏,送抱推襟,使它在革命史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更加给人深刻的印象。这首词就是在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书写旧地重游、抚今追昔的激情壮志。
词以长沙为题,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策源地,也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中心。毛泽东于1911年来长沙,在第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到水陆洲一带游览和游泳,并畅谈人生国事。
(四)理解内容
1、词的章法、结构。
[上阕] 起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铺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何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为领字 直贯铺叙七句 )
小结(叫煞尾)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 换头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下阕开头又叫“过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铺叙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遭。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与上阕“看”作用相同) ,
全词结句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也叫下阕煞尾)
2、诵读课文,感受形象。
[问题]《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 “我”的形象。请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提示] 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
[问题]上片起句三句点明了事情的哪些要素?特殊的语序,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诗人独立橘子洲头,要表达什么情思呢?(提示:找出显示思路的几个关键词,说说其内在联系)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省略)和特定的环境。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像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