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10字)
《毛泽东词二首》教案
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主要意象的把握,理解这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两首词。
3 体会《沁园春 长沙》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 理解《采桑子 重阳》重点句子的含义。
5了解古诗词中的悲秋传统,并在与这两首词的比较中,体会两种不同的风格。
二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主要意象的把握,理解这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沁园春 长沙》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理解 《采桑子 重阳》重点句子的含义。
三 教学难点
1 体会《沁园春 长沙》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采桑子 重阳》重点句子的含义。
2了解古诗词中的悲秋传统,并在与这两首词的比较中,体会两种不同的风格。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诵读法 讨论法
五 教学工具
投影仪(小黑板) 录音机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对主要意象的把握,理解《沁园春 长沙》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沁园春 长沙》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沁园春 长沙》。
(二) 教学重点
1通过对主要意象的把握,理解《沁园春 长沙》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沁园春 长沙》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沁园春 长沙》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背景
(问同学对1925年做何联想,这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1925年,正是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时期。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一首词。
2 沁园春:词牌名。词,是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目。
整体感知
3 全体朗诵,教师正音
4 找出贯穿全词的线索词
本词的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
立、看、怅、问、忆、记
5 听录音范读,思考这首词上下片分别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样情景。
(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上片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描绘出独立寒秋与湘江秋景两幅画面,表明江山的壮丽和万物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