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10字。
《落日》课堂教学实录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蔡宏伟
教与学的目标
1.以一个中国公民的眼光审读1945年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中的若干细节;
2.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解读日本签字投降的意义。
教与学的过程实录
教师导语:我们先来看一面某个国家的国旗(多媒体展示)。对!这是面下垂的日本国旗。旁边纸张泛黄的那份文件,就是1945年它战败后签署的投降书。中间“落日”两字,是当年亲历其事的一位中国记者发回的一篇新闻特写的标题。可惜,60多年过去了,“落日”不落呀!下面请允许我提请诸位以一种百倍于以往的肃穆态度将教科书翻至79页。我们一起重温6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
二、实施教学
(一)了解背景
教师:大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落日》。(学生插嘴:一语双关)对!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看屏幕,先了解一下日本与太阳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多媒体展示:日本与太阳的关系——《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扶桑即指日本。这一观点以中国权威性辞书《辞海》(1989年版)为代表,此书“扶桑”条释文第二义说:“按其方位,约相当于日本,故后相沿用为日本的代称。”主要根据是;一,《隋书•东夷传》记载说,日本曾在一份致隋炀帝的国书中,自称“日出处天子”,而称炀帝为“日没处天子”,这样日出其间的东方大树扶桑,一定是指日本。二,唐代诗人王维曾为日本友人作过一首诗,叫做《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乡树(国)扶桑外,主人孤岛中”之句,既然唐代改倭国称日本,那么诗句中的扶桑,也就应该是指日本。三,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鲁迅和郭沫若在诗文中,曾一再用扶桑代称日本
教师:这段资料告诉我们日本与太阳的密切关系。他们以日出之国自居,看我们中国为日落之国。他们和我们中国之间的关系,套用李煜的一句词,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学生齐跟: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下面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先说和平相处方面的,大家知道,日本与我们中国一衣带水,有着师承关系。中日交往,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候?
学生一:唐朝。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
学生二:还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教师:比唐朝还要早!什么时候?
学生三:秦朝!
教师:对!秦始皇让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不死之药,去的就是日本!徐福渡海的始发地据说就在我们宁波慈溪的达蓬山。中日有友好相处的漫长历史,也有战火燃烧的血腥往事。同学们,你们知道日本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的?
学生一:大概在一八七几年的时候。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齐):作者说:‘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教师:看书挺仔细的。不错,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实行脱亚入欧政策,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他在1874年正式派兵侵略中国台湾。不过,他与我们中国为敌的历史比这还要早。那么,是什么时候呢?
学生(齐):明朝。戚继光抗击的就是倭寇。
教师:差不多。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在明朝出兵攻打朝鲜,迫使明王朝抗日援朝,可看作是中日大规模交战的开始。大家再想想,日本对我们中国造成最大伤害的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