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010个字。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
  2、教学难点: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关于小说: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3、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曾说,这篇小说是“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4、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
  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这些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字词释疑:
  (1)注音:
  阔绰(chuò )  绽(zhàn)出颓(tuí)唐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xiè)置辩
  咸(xián)亨(hēng)酒店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拭(shì)蘸(zhàn)
  阔绰(chuò)  舀水(yǎo)涨红(zhàng)哄(hōng)笑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门槛(kǎn)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