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50字。
《三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秀丽奇险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它以凝练笔法、富有概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了长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三峡》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写景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它以短短150余字即概括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三峡》不仅是地理学上的一篇优秀学术著作,也是一篇文辞兼美的文学佳作。它开启了山水游记的先河,对后世影响颇大。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阶段顾问教学的要求,及针对七年级学段学生特点的综合考虑,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品析语言,细心观察,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4.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一般浅显的文言文在理解大意上没有太大的困难。然而对于如何从凝练简约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言词语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将会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确立为: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三、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浅易的文言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加之经过第一单元的《古代寓言二则》,第二单元的《幼时记趣》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可自行根据书下注释,结合工具书的使用及相关参考资料,基本可以较为独立地完成对课文文意的疏通。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尚未褪去童年稚嫩的外衣,对于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并不敢兴趣,尤其对于旧有的“读、译、背” “三部曲”尤为反感,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可感的图片、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用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学中本着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废止了“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模式,代之以学生自读,小组讨论、质疑,学生合作、交流,释疑答惑的学习形式以及初读、译读、诵读、美读的版块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悟得阅读文言文的门径。培养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歌曲《长江之歌》并辅以三峡风光图片,让学生在领略三峡壮美风光之后谈谈对于三峡的了解,再以余秋雨对三峡的感受引入新课。并对作家作品做适当的介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