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50个字。
《社戏》教案
鲁迅
一、学习目标
1、 通读课文,理解作者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情感之美。
2、 提炼词语及语句并赏读,揣摩文章写法技巧。
3、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二、学习重点
1、解读故事情节及构思特点。
2、提炼词语及语句,并赏读、揣摩。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介绍地方文化风俗,引出“社戏”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明确主要情节:
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主要情节:看戏前后(盼看戏;去看戏;在看戏;看戏归)
(三)、理清构思特点,反馈自助2,
1、社会环境解读---平桥村
(1)、平桥村是什么所在?
位置,环境,人口,生活情况
“乐土”
(2)点拨思考:物质贫乏与“乐土”的矛盾关系怎么理解?我认为“乐土”的理由?
A、“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B、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C、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这一部分(环境背景)与标题,主要情节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写“我”在平桥村的生活,目的在于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略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2、解读中心情节----看社戏
(1)在这片“乐土”看社戏,是否“乐”?
答:不乐。
正面描写:
①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侧面描写: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词表现作者对这场戏的评价:
扫兴
3、触发矛盾点:前与后“乐”吗?要求:寻找依据,互助讨论。
4、展示:
解读---盼看戏;
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答:(1)看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