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有教案,约7070个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竺可桢
实验中学傅金莲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销声匿迹”等词语,了解相关物候知识。
2.深入探究文本,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3.理清说明顺序,探究本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的写作技巧。
4.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习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二、整体把握——研究说明的对象
1.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习字词。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3.明确说明对象。
(1)看标题,明确:本文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2)诵读第一段,明确: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从而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物候。
(3)思考明确:人们研究大自然的一般规律,总是从现象到本质,本质一般包括:研究某种现象有没有意义,研究某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从而明确本文研究的具体对象有: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的意义——影响物候的因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