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陕西省渭南市2011-2012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73 KB
评级:
时间:
2012/2/22 11:04:54
下载:
本月:1 总计:25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共18题,约12010字。
陕西省渭南市2011-2012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l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其它试题为必考题。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机读答题卡上规定位置;将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规定位置。
3.第一大题的l—3小题、第二大题的4—6小题和第五大题的l3—15小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答题卡题号的对应位置;其它试题答案用O、5毫米黑色签字笔完成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大多教人将“中庸”误解,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 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 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 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 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一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走中问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随大溜、跟着走。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3分)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 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日: “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部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日:“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边日:“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日:“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日:“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日: “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 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陕西省临渭区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
陕西省临渭区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
陕西省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2012..
陕西省高新一中2012年高考备考试题题材分类荟萃之诗歌鉴赏 通用
陕西省西安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人教课标版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中..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语文(必修2)..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人教..
陕西省2011-2012学年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试卷 人教课标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