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50字。

  试析三家教材对《雷雨》的不同编排
  赵光银
  《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它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为现当代戏剧文学的代表,它多次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一、新课标对于戏剧文学的要求: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的第7条指出:“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我们知道,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是把文学、表演、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文学是剧本的泛称,是用角色对话直接表现矛盾冲突过程的文体。它的基本特征是:(1)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动作性、个性化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2)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新课标告诉我们:戏剧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教师传授的主要内容。
  2、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关于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鼓励学生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以上资料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戏剧文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具有口语化、动作性、个性化和文学性的戏剧语言,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文本,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正确解读戏剧作品内涵丰富且模糊之处(例如“潜台词”),鼓励学生对于文本积极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并且要求组织学生召开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下面分析不同教材对于《雷雨》的编排。
  二、三套教材对于《雷雨》的编排
  人民教育出版社(下简称“人教版”):
  总观人教版的五册必修教材,他们只设计了一个戏剧文学单元,由《窦娥冤》《雷雨》《长亭送别》《哈姆雷特》四篇课文组成,编者把这一单元编入了必修四模块。四篇课文分别代表了古今中外几个领域,《雷雨》是作为中国现当代戏剧文学的典型代表出现的。编者旨在以《雷雨》为一个点,希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现当代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并且了解现当代戏剧文学与古代戏剧、外国戏剧的联系。在选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编者设计了下面的题目。
  研讨与练习:
  一、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周朴园、侍萍的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2.周朴园是怎样看待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3.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
  4.课文结尾处写周萍动手打了鲁大海,目睹这个场面,侍萍有什么样的反应?她由“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到此时对周萍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前三个小题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戏剧的主要人物周朴园,要求学生关注周朴园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他对鲁大海的态度,意图是引导学生透过戏剧个性化的语言来揣摩把握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从所提供的提问思路来看,侧重于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批判,解读倾向不够全面。第四题则把视角转向了另外两个主要人物:侍萍和周萍,希望学生抓住细节体味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上两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