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10字。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研究,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3.了解散文衬托和对比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4.了解并掌握老舍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研究,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 了解散文衬托和对比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1.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研究,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 了解散文衬托和对比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配乐朗诵诗歌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惆怅的“乡愁”。
二、 解题
课文题目为“想北平”,其中的“想”能不能换成“写”呢?为什么?
明确:“想”,思念、眷恋,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所以“想”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三、作者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散文特点:明白如话,京味十足;细节入微,幽默风趣。
四、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廿七岁 什刹海 愧杀 菜圃
五、研习课文
(一)研习2、3节
1、作者深爱着北平,但他所爱的北平不是我们熟悉的故宫的重重殿宇,也不是六朝故都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那么作者心中的北平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表达心中对北平的爱呢?请学生朗读2、3两节,并找出相关语句。(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只是说不出而已”“可是我说不出来”
2、再次阅读2、3节: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如果能感受到,就表明作者并非没有说,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明确:第二自然段:“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本文是写对北平的思念,为什么提到自己的母亲?教师补充:老舍爱母是出名的。舒庆春还只有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马氏在四十一岁时得老舍。为一家人六口的衣食温饱,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她还曾在小学校做过佣工。贫苦的家庭生活,全靠母亲独立撑持。这儿作者提到母亲,是一种类比的手法,母亲与家紧密相连,母亲是最亲的人,也是最令人牵挂的、最值得去爱的人,看似平常最包含深刻,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同时更是抒发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只是说不出而已。”(我与北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完全融为一体。)
第三自然段:“真愿成为诗人……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与北京早已血脉相连,北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