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20字。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肖家芸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本《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
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
生:“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
师:“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
生: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
师: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概括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生:(快速翻阅圈点,一分钟多一点便有举手发言者)“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
师:大家说,对吗?
生:对(齐声)。
师:(面向答题同学)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这么准?介绍介绍经验。
生:好的散文一般是开宗明义,点出文眼或主线,所以读散文开头句特重要。
师:你能举出学过的课文例子来证明一下吗?
生:如《荷塘月色》开头的“心情颇不宁静”,《绿》开头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师:说得很对,只是不全面。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说瞻前顾后是快速把握散文要义的诀窍。本文开头的“清、静、悲凉”确实是全文的眼。那么集中写景的在哪些段落?
生:在3~11段。
师:你能推断一下,本文学习的重点在什么地方?
生:在3~11段。
师:理由是什么?
生: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
师:说得好。我来诵读文章的主体部分,你们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起呈现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下面就请大家顺着我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教师范读,以低沉舒缓的语调,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