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00字。
寻找回来的达夫——《江南的冬景》的深度阅读及教学设计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较为确凿。”(鲁迅)
基于此,笔者在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之前,对文本深潜涵咏,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背景,进行了深度解读,知人论世,读文亦读人。
一、江南的达夫,回来的达夫
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我们的心灵和眼睛不能单单感知到“景”。随着作者或娓娓,或切切,或侃侃的笔触,我们大可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领略了江南冬天的美景,也体验了一种满足的生活——诗意的栖居、心灵的快慰。在这种生活里,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的亲密,自然变成了个人性灵的延伸,那些晨霜、草根、乌桕、微雨、酒客的喧哗、神秘的雪夜,都充满了感性的回响,所有的人、事、物,都在人们心中充分启醒一种平和和满足的感觉,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化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者的形象,似一仁者,似一智者,亦似一隐者。在他的身上,我们会感到一种清澈与宁静,一种明朗、豁达、恬静、悠闲、满足、和平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一个回来了的达夫。
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的江南才子,在历经了十余载的异国凄凉和异乡颠沛之后,在日日夜夜“人来海外名方贱,梦返江南岁已迟”的感慨系之之后,在心心念念的唯我江南的家园梦氤氲得浓而又浓的时候,江南女子王映霞闯入了他的生命。苦苦等待了太久,他终于获得了命运的眷顾与幸福的垂青。1933年4月,达夫伴同他的知心爱人、他心灵的归宿,在爱侣的故乡、美丽的西子湖畔,修筑了他们的爱巢——“风雨茅庐”。写作本文的时间,正是这对“富春江上神仙侣”迁杭两年之后,动工修建“风雨茅庐”的时间。
回来了,达夫。
回到了诗人绝不苟且绝不逐流的自我。
1927年8月15日,在民主革命中心广州深感失望的诗人回到上海后,正直单纯的诗人对创造社同仁在革命风暴中的软弱和犹豫非常不满,在上海《申报》和《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郁达夫启事》,宣布脱离创造社。
回来了,达夫。
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江南。
“八•一三”事变后,一个时代更加风雨飘摇,诗人举家移居杭州,倒并非为了躲避政治的阴暗。躲避政治迫害,最上的上策自然是出国,像诗人挚友郭沫若那样避难东瀛,其次是避居上海的租界,况且诗人深知“朝市而今虽不是秦,但杭州一隅,也绝不是世外的桃源”,诗人亦曾感慨虽到了杭州,还是“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