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诵读教学法的重新审视
(2003年嘉兴市秀洲区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内容摘要: 诵读法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但又是被现代语文教学实践忽视和遗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中国近百年语文教学发展的历程来说,这种忽视和遗忘有着历史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但它在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和遗忘的。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肯定并强调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图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依据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母语教学的特点,回顾诵读教学法的发展变化过程,阐释新教育形势下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诵读 教学法 审视
什么是诵读?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是语文学习中“记忆力体操”,长期适度训练,可以开发、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教育部在新颁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诵读,是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诵读——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对于诵读的作用,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宋代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情,因声会义。清代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现代王力教授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