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70字。

  新课程学案
  学科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   主创人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过程方法:诵读感受两首新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两首诗中表达的真挚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
  难点: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鉴赏和运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知识准备]
  1、 新诗又称“现代诗”,是与旧体诗相对而言的。一般指“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包括自由诗、散文诗、现代格律诗等。它在形式上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在用韵、平仄、对仗、句式上 都没有严格的规定,采用接近口语的白话,易为群众所接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主流。
  2.、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的说,意象中的“象”,就是客观物象,“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教学过程]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听课随 记
  第一课时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
  (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不得不避居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三)、诵读诗歌
  1、播放《雨巷》诗朗诵。
  2、学生自由诵读。
  3、齐读课文,留心三个问题。
  ①《雨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