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问题与启示
——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环境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联结

潮州市湘桥区南春中学     苏捷

潮州市湘桥区南春中学自承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十五”科研课题《信息化条件下中小幼学生(幼儿)能力培养研究与实验》的《信息化条件下高中学科教学创新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研究与实验》以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工作,形成了以实验课程的策划、开展、评价、探讨来领会和促进当前的理论发展的思路和实践模式。
笔者于2003年5月12日举行《石钟山记》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实验课,这是南春中学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次实验探索课。除了学校课题组的成员外,学校还邀请了有关的专家、教授以及上级教研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下文是对这节课探讨研究的一些总结。

一.课程策划——为什么选择研究性学习作为网络环境中语文能力培养的实验。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们要考虑网络环境中的能力培养,首先要提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网络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什么?我们对于网络的一般认识就是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一个快速互动交流的条件环境,可以为语文提供更广阔的知识内容空间和创造更多教学活动时间。信息量大,最合适的利用就是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条件。这一点,许多学校都有共同的认识。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图书馆之后,又一重要的人类信息集聚地和来源。当今社会对时代新人才,更是提出了“信息素养”的要求,具体来说“信息素养”就是“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具体要求就是“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和2000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作为学习工具来看,在很多学校在实践中,网络设备、条件可以用于写作、阅读所需材料的收集和本身的实践练习。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和信息素质的培养来看,最适合的是做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
我们过去也开展过很多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可是并没有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设备来进行,而是以课外资料收集和课内演示交流作为基本模式。我们也提倡搜集一些网络信息,但都是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完成的,对于材料搜集阶段的操作辅导,主要还是对学生进行图书馆藏书排架方式和卡片搜索的指导。而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平台、投影设备也只是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供学生集体整理用的初步资料汇编,都必须靠大量的誊影印刷,经常需要印发人手两三张资料;而学生的整理结果、观点发布主要是通过书写,然后用实物投影仪来传达。这样不仅耗时,而且印刷耗费也非常可观。所以,我们从实际效益来考虑,也认为,以耗费比一般语文课大的研究性学习课为实验突破为好。
所以,我们决定选择以研究性学习课来对网络环境中语文能力培养做实验开展实践研究。

二.课程开展——问题与启示
正如以往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我们首先让学生来拟定研究课题。由于刚学习了《石钟山记》,于是就让学生思考,就课文做延伸,拟出一个研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