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400字。
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
研究报告
江苏省响水中学 王达群 224600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回顾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通讯、互连网络、基因工程、抗生素,小到易拉罐、圆珠笔、阿司匹林,有哪一件是出自我们中国人之手?”而“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科技人员数量名列世界前茅”,“究其根源,不能不从我国固有传统和教育思想上进行反思”。(周贝隆《民族振兴靠创新 创新能力何处寻》 《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小学低年级就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我国的教育一直以知识传授为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教育的着力点必须由文化承传转向激发创新,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开设“研究性课程”,正是对我国承传性教育、承传性学习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使教育向发展性教育、发展性学习,创新性教育、创新性学习转变,更加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及发展的质量,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高技术”的需求。实施“研究性学习”,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科技竞争力,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新的课程计划中首次出现了必修“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及说明;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进一步明确指出:“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1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要求。
翻开新中国50多年的语文教育史,可以发现语文教学模式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即串讲法。这类模式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等手段传递知识,而学生则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最后由教师检查或自我检查,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知识,是传授知识最经济的模式之一。二是以启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在长期的偏执于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中心,“优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内容局限于适应考试和升学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主体仍然是教师中心、学生顺应;教学手段仍然主要表现为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学生大运动量的习题练习。一部分学生的智慧被滞化,个性被扼杀,能力被抑制,品德被异化。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没有突出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只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受到禁锢,缺乏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勇气,人云亦云;学生只读教材,只听到教师的一种解说,只做练习,只知道一种答案——参考答案,上海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形容:“学生不读书,先生多演戏;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
二、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一个领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两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它的中心词在“学习”,实质是改变“接受性学习”的局限。它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体现。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减少简单、烦琐、低效的训练,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向学习语文的深层次、高层次深入,形成语文学科的科学素质。
“课程建设”,就是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计划、课程设计、课时安排、教材建设、教师建设等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课程实施”,就是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模式,评估的原则、标准、方法等进行一些探讨。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辨证地统一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也依赖于认识,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更是创新的源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