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10个字。

  愚公移山
  《列子》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
  1、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学习难点
  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歌词导入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二、 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三、 分析课文
  1.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