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90个字。

  15  枣儿
  文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
  2、领会象征手法在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老人与男孩的对话,感悟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联想、想象体会“枣儿”的象征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并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包括家庭关系的变化、情感和精神状态的变化等),弘扬亲情和乡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以童谣为切入点,围绕“枣儿的味道是怎么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进而探究、领悟作品的象征意义,并作拓展延伸,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幻灯片,呈现剧本开头童谣描述的情景,播放童谣,营造气氛,然后引入:
  同学们,聆听着朗朗的童谣,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在那高大的枣树下,爹娘打下片片枣儿,娃娃仰着笑脸,吃着枣儿,甜在口中,香在心头。虽然爹娘没有吃,可这乐融融的情景比枣儿的味道更香甜!然而,假如娃娃想吃枣,爹爹常常没回家,或者爹妈打下片片枣儿,娃娃常年没回家,即使吃到了枣儿又会是什么味道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枣儿, 看它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板书课题)(1.5分钟)
  二、朗读课文,整合感知,把握剧情。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老人的台词,一人读男孩的台词,二人读舞台提示,读后作点评。(6-7分)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人生的沧桑感。
  2、请学生思考:(3分)
  ⑴剧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⑵这个故事围绕着什么展开情节?
  明确:
  ⑴剧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⑵学生可能会回答:等人,枣儿,亲情等。教师给与积极的肯定,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假如要以一个具体的物品名称来回答,我会答“枣儿”(板书:枣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