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60字。
窦娥冤(第一学时)导学案
明确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 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3.初步感受作者和文章情节。通过讲述故事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学习重点】
1、通过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
提出问题(独学)
1、请阅读关于元杂剧的知识,用笔划出元杂剧的概念、常见结构形式、角色类型、剧本的具体构成等内容: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
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调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
如第一折中的【赏花时】、第二折的【点绛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