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80字。
项脊轩志(二课时) 归有光
汪梅仙
第一课时
Ⅰ、教材分析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中板块一“如泣如诉”的第二篇文章。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姚鼐称此文是“太仆最 胜之文”。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把物、事、人、情串联起来。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
Ⅱ、学情分析
本专题属于文本研习。学生在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把疏通文意及课文思路的探讨任务交由学生,课文的思想内容由师生共同探讨。由于本文记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对高二学生来说,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Ⅲ、教学目标
1、准确归纳、理解文本中的文言现象。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文章脉络,体味作者情感。
3、体会作者融亲情于日常琐事的写法。
4、授知塑德,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 人情美” 。
Ⅳ、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细节和场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亲情,是人们笔下的一个永恒主题。想想朱自清的父亲“蹒跚的背影”,看看史铁生的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 路”,读读李密的祖母“躬亲抚养”的艰辛……亲情,她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最伟大的。今天,我们一同来研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再次感悟 一下那份浓浓的亲情。
二、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三、解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